全国医疗废物、医疗废水处置和环境监测情况 实现两个100%

2020-04-30

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,中国医疗废物(包括医疗废水和医疗垃圾)日处置量最高时达到3200多吨,而疫情发生初期日处置量只有2000多吨;武汉市医疗废物由日均40吨增加到最高时的日均240吨。对于医疗废物处置,生态环境部明确要求必须实现两个“100%”,即全国所有医疗机构及设施环境监管与服务100%全覆盖;医疗废物、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100%全落实。
截至2020年3月21日,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为6066.8吨/天,相比疫情前的4902.8吨/天,增加了1164.0吨/天。其中,湖北省能力从疫情前的180吨/天提高到了667.4吨/天,武汉市能力从疫情前的50吨/天提高到了265.6吨/天。自1月20日以来,全国累计处置医疗废物18.2万吨。
3月21日当日,全国共收集处置医疗废物3475.3吨,其中定点医疗机构的涉疫情医疗废物379.9吨。湖北省收集处置298.2吨医疗废物。武汉市收集处置178.0吨医疗废物。
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定点医院2617家,集中隔离场所5278个,接收医疗污水的城镇污水处理厂2076座。通过排查累计发现三大类346个问题,已全部整改完成。目前,全国医疗污水处理平稳有序,均严格落实消毒措施。
2020年1月20日至3月21日,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结果表明,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.3%,优良天数比例比去年同期上升8.8个百分点。全国PM2.5平均浓度为43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7.3%。1852个国家水质自动站预警监测数据显示,与去年同期相比,Ⅰ——Ⅲ类水质比例上升8.0个百分点,Ⅳ、Ⅴ类水质比例下降4.6个百分点,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3.4个百分点。
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21399次,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。对饮用水源地开展余氯监测3667次,余氯有检出147次,但浓度均低于自来水厂出水标准(0.3毫克/升)。湖北省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1107次,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。武汉市累计对饮用水源地开展监测124次,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。
消毒剂会不会对饮用水安全造成影响?
生态环境部及时回应群众关切,要求地方在饮用水水源地常规监测指标基础上,增加余氯、生物毒性两项疫情特征指标,确保群众饮水安全。同时要求在开展定点医疗机构和相关污水处理设施监督性监测时,以余氯指标替代粪大肠菌群指标,在满足监测时效性的同时,科学评估消毒效果。生态环境部门累计对11474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监测,未发现受疫情防控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情况。1562个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余氯监测,受疫情防控开展的消杀工作等影响,47个饮用水水源地余氯有检出,但浓度均低于自来水厂出水标准(0.3mg/L),其他饮用水水源地余氯均未检出。湖北省对125个水源地开展监测,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。武汉市19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。
背后短板不容忽视
处置设施亟须规范
尽管在疫情期间,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基本实现了日产日清,但在生态环境部看来,背后的短板问题仍然不能忽视。
“这次疫情中,医疗废物、医疗废水100%的收集转运处置,这是在目前应急状态下达到的目标。”赵群英说,虽然全国医疗废物平均运行负荷率为50%左右,但仍然存在分布不平衡的情况。
据赵群英介绍,有的地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持续超负荷运行,最多时达到了22个;还有28个接近满负荷运行。另外还有个别地市没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,医疗废物都是靠周边地市协同处置。“尤其是武汉市,在疫情暴发后,医疗废物产生量快速增加,处置能力的短板显得非常突出。”
赵群英称,全国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和疫情初期相比有所增加,主要是来自移动设备和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协同处置。其间,垃圾焚烧设施也曾用来协同处置医疗废物。
“这种处置方式在应急状态下可以。”赵群英说,但应急状态下的处置方式并不是长久之策,从长远看,必须要建设规范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。
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。
国家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《方案》,涉及医疗机构内部废弃物分类和管理、医疗废物处置、生活垃圾管理到输液瓶(袋)的回收利用等。
《方案》要求,加强医疗机构废弃物综合治理,实现废弃物减量化、资源化、无害化。
《方案》明确,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有关政策,将非传染病患者或家属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,以及医疗机构职工非医疗活动产生的生活垃圾,与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、输液瓶(袋)等区别管理。输液瓶(袋)的回收利用要按照“闭环管理、定点定向、全程追溯”的原则,由地方出台政策措施,确保辖区内分别至少有1家回收和利用企业或1家回收利用一体化企业,确保辖区内医疗机构输液瓶(袋)回收和利用全覆盖。

分享